51茶馆最新通道_全国900+城市空降24小时服务,同城附近100元,附近100块上门4个小时

资讯内容正文

魅力敦煌飞天如何落户敦煌

2019-03-21  来源:敦煌文体广电和旅游局  作者:王斌银

     
      飞天是佛教造型艺术。由于它的题材、表现方式具有很高的艺术情趣,所以世代相传,为人们所喜爱,以至超出佛教的意义,而成为一种祥瑞的象征。

      自佛教传入敦煌,开凿敦煌石窟起,飞天就是画师们着力创作的形象,成为佛国天宫中的最活跃的精灵,其创作与敦煌石窟的开凿相始相终。

     ●飞天来自何方

    “飞天”一词,最早见于东魏成书的《洛阳伽蓝记 》。书中记载:“有金像辇,去地三尺,施宝盖,四面垂金铃七宝珠,飞天伎乐,望之云表。”

      天,在佛教概念中,不仅指天国、天宫,还是对神的尊称,如吉祥天、三十三天等。因此,汉译佛经,用“飞天”两字很贴切。它专指天宫中的供养天人和礼佛、乐舞的天人。

     飞天的形象来自印度神话中的乾闼婆和紧那罗。乾闼婆是诸天伎人,随逐诸天,为诸天作乐;紧那罗为天乐神,为天上能歌善舞者。与乾闼婆形影不离,是恩爱的夫妻。

      作为古印度神话中能歌善舞的天人,乾闼婆和紧那罗也被吸收进佛教系统。随着佛教艺术审美和创作的需要,他们的职能逐渐混为一体,形象也不断演化,最终合为一体,成为体态俏丽,持乐歌舞,翱翔天空的飞天。

     飞天如何落户敦煌?

       敦煌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门户和商贸重镇,自西汉建立郡县起,一千年来一直是欧亚多民族、多元文明与多重交通网络的交汇点。约公元 1世纪,丝绸之路上的商人最早将佛教传入中国。然而,汉时儒学是思想正统,政府禁止汉人出家,佛教作为外来宗教,社会影响力极其有限。汉代衰亡后,北方少数民族乘机群起立国,后世称“五胡十六国”(敦煌最早的飞天出现在十六国北凉时期)。在长期动乱的环境里,儒学价值观念崩塌。提倡平等、戒杀、慈悲救世的佛教,正好为饱受苦难,精神迷惘的中国人提供了光明和慰藉,佛教得以迅速传播,发扬光大。

       但十六国前期,敦煌大多数民众的信仰中原传统和道教色彩浓厚,到北凉时才有明显的转变。到北朝时,佛教经过北魏的大力提倡,在中国北方蓬勃发展,敦煌也成为佛教传播的沃土。

       佛教落户敦煌后,兴起了开窟造像的风潮。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莫高窟开始创建。此后历代都开凿了许多洞窟,隋唐时更是大盛。而石窟的创作手段,主要有塑像和壁画。通过塑像和壁画塑造佛陀及菩萨、弟子等形象,深入浅出地阐明佛教义理。

      飞天作为佛教中的一个重要形象,以各种美妙姿态出现在洞窟中,将敦煌石窟装饰得异常绚烂。(来自《非凡领域》)

      

敦煌旅游网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添加好友,实时一对一沟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