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茶馆最新通道_全国900+城市空降24小时服务,同城附近100元,附近100块上门4个小时

大漠戈壁中的佛国殿堂

丝绸之路沿线星罗棋布地分散着大大小小的石窟殿堂,让人叹为观止。丝绸之路把古代印度地区,中亚地区,我国的新疆地区、甘青宁地区、中原地区、东北地区乃至朝鲜半岛和日本,都串联了起来。如果说石窟殿堂是耀眼的珍珠,那么丝绸之路就像一条线,经过它的串接,亚欧大陆的颈项上出现了一副华美的璎珞,耀眼而又迷人。

探索与发现大漠戈壁中的佛国殿堂

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城南13公里处的峡谷之中,在古代这里被称为伊阙、阙塞、龙门。所有窟龛分布在东西两山,俯视着波澜不惊的伊河。龙门石窟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数百年的营造,形成了2300多个窟龛、10万余尊造像、2860多方碑刻题记的庞大规模,名列中国四大石窟。
 
  因为地近“九朝古都”洛阳,经济繁盛,文化发达,在中古时期,龙门石窟已然是中西文化交流与传播管道上的重要一环,中外文化艺术在此大放异彩。

  北魏是龙门石窟营建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期,也是中国佛教艺术风格转变的重要历史时期。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内地,佛教艺术也随之而来,经由丝绸之路,一站一站地逐渐渗透到中国腹地。十六国时期,佛教在北中国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尤其以统治河西地区的北凉政权最甚。北凉统治者沮渠蒙逊崇尚佛教,不仅延请昙无谶等高僧,在都城姑臧(今甘肃武威)组织规模宏大的译经团,还在山林之中开凿了历史上著名的“凉州石窟”。439年姑臧城被北魏大军攻破,王室成员一路西奔,逃跑到高昌(今新疆吐鲁番地区),在这里建立起流亡政权,并一直苟延残喘到460年。在高昌,统治者还一如既往地支持佛教的发展,开窟造像,由此成就了中国佛教史上的重要一页。439年北魏攻破姑臧城之后,有一项重要举措,对中国佛教乃至佛教艺术影响深远——迁徙姑臧三万户前往国都平城。对此,《魏书·释老志》评价说,沙门佛事皆俱东,象教弥增矣。也就是说,佛教中心由西向东转移,从以武威为中心的西部地区转移到东部地区,象教,也就是佛教艺术,慢慢发展起来。此后北中国经历了历史上第一次灭佛运动,大量经像遭到破坏,但是很快,文成帝登基,采取一系列措施,使佛教迅速走出灭法的阴霾。这些措施就包括恩准沙门统昙耀的上书,在武州塞开窟造像,这就是云冈石窟。通过梳理这一历史发展脉络,我们就可以非常容易地理解云冈石窟艺术和古代印度或者中亚地区佛教艺术之间的联系了。云冈第一期、第二期洞窟保留了较多西域风格,整体上佛像造型雄健,面部轮廓清晰,鼻梁高挺,鼻通眉际,脖颈粗短,双肩宽厚,衣褶略显厚重,较多地保留古代犍陀罗和秣菟罗风格(图5-28),与后期太和改制之后的佛教艺术形成了鲜明对比。

  太和十八年(494),孝文帝出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的考虑,迁都洛阳,这是太和改制的一项重要举措,与此同时延续平城开窟造像的传统,开始在龙门营建石窟。太和改制内容还包括改革官制,改姓氏,推行汉服、汉话,全盘吸收汉文化。这场改革虽然是政治文化层面的改革,但也影响了佛教造像的创作,因此成为中国佛教造像艺术风格的分水岭。
 
  太和改制之后,诸佛菩萨造像日渐呈现“秀骨清像”“褒衣博带”的特征,具体表现为佛像一般面容清瘦,脸型秀气,原本魁梧肩膀变成削肩,人物一般身穿宽袍大袖,袈裟裙摆覆盖佛座的大部分面积。宾阳洞便是代表之一。

  宾阳洞等窟属于皇家工程,代表着当时最高的佛教艺术水准。(图5-29)按照《魏书·释老志》记载,宾阳洞最初为双窟,为北魏高祖和文昭皇太后创建,后来为世宗增加一个洞窟,这就是今天的宾阳三洞。以中洞为例,洞窟正壁为一铺五身像——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主尊为坐佛,肉髻高耸,刻水涡纹,脸型长圆,眉目舒朗,双肩为削肩。身穿双领下垂式袈裟,僧祇支露出,袈裟经由腹前搭在左前臂。袈裟覆盖佛座。需要特别注意的一点是,佛像鼻子外形由原来的高挺变成短小,颇似一头蒜,这是太和改制之后佛像面部的一个显著特征。佛座前方左右前侧各有一头狮子。佛陀两侧各有一身弟子形象,分别呈现年轻和年老两种年龄状态,这就是阿难和大迦叶。阿难双手持物,置于胸前,面相为年轻比丘形象。大迦叶却是深目高鼻,锁骨外露,一派老年比丘形象。据学者研究表明,这是我们目前能够明确区分阿难和大迦叶的一组石窟造像。弟子外侧则是菩萨。南北两壁为一铺三身像一佛二菩萨。最丰富多彩的内容莫过于东壁,窟门南北两侧分别雕刻四层浮雕,并呈现对称布局。东壁门北以此由上往下依次为维摩诘经变中的文殊师利菩萨、萨埵太子舍身饲虎、皇帝礼佛图和神王造像,分别对应南壁维摩诘居士、须达拿太子本生故事、皇后礼佛图和神王造像。整个设计巧妙,富有创意,类似的设计还可见于敦煌莫高窟第428窟东壁。

云冈石窟第20

龙门石窟 宾阳中洞


  古阳洞也是富有代表性的洞窟之一,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到孝明帝时期,著名的龙门二十品中的十九品就出自于此。(图5-30)整个洞窟平面呈现方形,顶部为穹窿顶,原来是一个天然溶洞。根据造像题记可知,随着孝文帝迁都,洞窟遂被改为佛教洞窟。洞窟正壁为一铺三身像一佛二菩萨。主尊佛为坐佛,肉髻高耸,脸型长圆,身穿双领下垂式袈裟,双手作禅定印,结跏趺坐于方形佛坛上。左右两侧各有胁侍菩萨一身,头戴宝冠,上身袒露,下身着裙,披帛璎珞在腹部交叉并穿璧。南北两壁有规律地雕凿佛龛并刊刻发愿文。
 
  光宅元年(684)九月,武则天改东都洛阳为神都;载初元年(690年)九月九日,武周建立,定都洛阳,武则天改载初元年为天授元年,为了打压李氏家族,极力贬低道教,推崇佛教,支持翻经写经,凿窟立像,龙门石窟迎来了它的第二次艺术高峰。

  奉先寺造像乃是龙门石窟的标志,不仅是物质形态上的代表,也是佛教艺术造诣上的代表。(图5-31)从唐开元十年(722)补刻的《河洛上都龙门山之阳大卢舍那像龛记》可知,整个工程大约开始于唐高宗李治继位初期,上元二年(675)十二月三十日完工,期间咸亨三年(672)四月一日皇后武氏曾经资助“脂粉钱二万贯”,西安实际寺善导大师等参与其中。

 龙门石窟 古阳洞
 

  因为这是一项宏大的皇家工程,整个工程建造队伍的水平在当时自然也是顶级的。正壁雕凿一铺五身像,主尊为卢舍那佛,身穿通肩式袈裟,结跏趺坐,手部残损,手印不明。
 

卢舍那大佛


  佛像肉髻高耸,双耳垂肩,脸型圆润,面带微笑,身形巍巍,妙相庄严。残损的佛座莲花瓣上,尚有佛像,也就是说当时佛座上每个莲花瓣中央大概都会有一身坐佛,按照佛教经典的记载可知,这尊大佛就是卢舍那大佛。主尊两侧分别雕凿弟子阿难和大迦叶,其次是两身菩萨,两个侧壁前方雕刻身披甲衣的天王和力士。整组造像技术精湛,精美绝伦,不愧为唐代杰作。

  1961年龙门石窟成为国务院公布的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さノ?;2000年11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敦煌旅游网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添加好友,实时一对一沟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