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称《西游记》为“神魔小说”,想象丰富,情节离奇,但任何想象都是有依据的,有的以现实历史为依据,有的以想象和幻想的神话为依据,纪实性的《大唐西域记》,实中有虚的《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都是玄奘取经图和《西游记》的依据。
玄奘取经图中的玄奘,俗姓陈名祎,今河南偃师人,十三岁出家,十九岁受戒,二十七岁立志赴印度求学取经,结侣陈情,请求西游,但未得朝廷允许。二十八岁,贞观元年(627年),玄奘为解救“人间众苦”,决心“不惜生命”偷越国境。首先孤身从长安潜入河西。凉州都督李大亮,奉敕逼玄奘回京,时有慧威法师从中相助,秘遣弟子送玄奘西行。潜行至瓜州,刺史独孤达对玄奘深表同情,违旨放行。接着凉州牒文又到,令“所在州县,宜严候捉”,又得州吏李昌支持,当面撕毁牒文,秘送玄奘出玉门关。经历了千难万险,两年后才到达印度。在印度拜师学道,抄写佛经并游历五天竺,巡礼佛迹。于贞观十九年回国。前后历时十七年,带回了大量的佛经、佛像,成为我国著名的佛学家、翻译家、旅行家和中印文化交流使者,这就是取经图中玄奘的历史依据。
取经图中的猴行者从何而来呢?猴行者之名最早见于“中瓦子张家印”的《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记》和《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妒啊分械?ldquo;白衣秀才”就是猴行者,他是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他向玄奘说:“我今来助和尚取经,此去百万程途,经过三十六国,多有祸难之处。”于是玄奘“当便改呼为猴行者”。此后,在许多诗人笔下都见到猴行者之名。
宋刘克庄《后村居士集》诗中有:
取经烦猴行者,吟诗输鹤阿师。
宋张世南《游宦纪闻》中记张圣者(张锄柄)在重光寺题诗中有:
无上雄文贝叶鲜,几生三藏往西天。
……
苦海波中猴行复,沉毛江上马驰前。
《诗话》中还有玄奘与猴行者的两首对话诗:
猴行者诗云:
百万程途向那边,今来佐助大师前。
一心祝愿逢真教,同往西天鸡足山。
玄奘诗云:
此日前生有宿缘,今朝果遇大明贤。
前途若到妖魔处,望显神通镇佛前。
从此,玄奘与猴行者结下了不解之缘。六幅取经图都是以玄奘与猴行者两个主体人物画成的。
猴行者即悟空,悟空是唐玄宗时代京都章敬寺沙门,俗姓车,名奉朝。天宝十年随张光韬出使西域,远去印度,因重病不能回返中土,便在犍陀罗国出家,先后游历印度、中亚、西域诸国,“与大唐西域记无少差殊”,“备涉艰难,捐躯委命,誓心报国”,二十七岁出家,六十岁归国,居上都章敬寺译经。《西游记》中的悟空,正是以晚于玄奘约四十年的“从安西来无名僧悟空”加以想象神化而来。悟空化为猴相,起于何时,决定于《诗话》印刷、撰写年代。大约起于变文流行的晚唐五代,流行于宋。而猴相的渊源,学者们众说纷纭,已经讨论了几十年,大体可归纳为两派说法:
一派说法认为源于我国民族传统文化。鲁迅是举旗者。他认为,猴行者的形象,就是唐代李公佑在山洞里发现的《古岳渎经》中所说的淮涡水神无支祁。经中说大禹治水时有一段神怪传说:
淮涡水神,名无支祁。善应对言语,辨江淮之浅深、原隰之远近。形若猿猴,缩鼻高额,青躯白首,金目雪牙,颈伸百尺,力逾九象,搏击腾踔疾奔,轻利倏忽,闻视不可久。禹授之章律,不能制;授之鸟木由,不能制;授之庚辰,能制。鸱脾、桓胡、木魅、水灵、山妖、石怪,奔号聚绕,以数千载,庚辰以战逐之,颈锁大索,鼻穿金铃,徙淮阴之龟山之足下。俾淮水永安流注海也。庚辰之后,皆图此形者,免淮涛风雨之难。
《太平广记·李汤》中说,武则天永泰年间,州刺史李汤听渔人说:龟山下水中发现怪兽,“状如猿,白首长髯,雪牙金爪,蓦然上岸,高五丈许,蹲踞之状若猿猴……双目忽开,光彩若电”。
自大禹治水之后,历代小说杂记中猿猴故事颇多:白猿化老人。猿猴寿与天齐,能知人过去未来。巨猿自称巴山猴。巴山猿好浮图,化为胡僧,说《金刚经》。白猿着白衣曳杖,动如白练。所有这些猿猴化人的故事,多与猴行者相似。猴行者、孙悟空的形象,从最早的民族神话人物无支祁逐渐演化而来,脉络清晰,言之成理。
另一派说法认为,猴行者是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的神猴哈奴曼,胡适力主此说。
《罗摩衍那》是产生于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2世纪之间的印度史诗,其中描写了人类社会、猕猴王国和魔鬼世界及其交织的关系?!逗锕?、《美妙篇》中精彩地描写了神猴哈奴曼的超人本领,现在摘抄有关神猴的节句于后:
生为猴子肢体软嫩,
他能随时变化随意。
金刚杵打在他的身上,
但并没有把他打伤。
他的力量不可估量,
他能在空中行走。
哈奴曼自己说:
“辽阔的大山苏迷炉(须弥山),
峰顶好像刺破青天,
我能自由自在地绕着它转几千转。”
用我两条腿的冲力
我将把那大海搅翻。
只要一转眼的功夫
我一下子就能从悬空的云中跳下,
好像闪电冲出云层。
我的威力能比风神,
我飞跃能比金翅鸟,
我将一日走上一亿由旬(一由旬四十里)。
风神的儿子用一只手,
托起一座大山,
这威猛的猴子狂吼,
他把大山反复旋转。
他身上燃烧着威光,
好像燃烧着太阳。
在《罗摩衍那·美妙篇》中,着重描写了神猴哈奴曼为了寻找猴王罗摩的妻子悉多,与罗刹斗争,表现了超人的智慧和勇敢。
在进入十头魔王的游乐园时,史诗《美妙篇》40章写道:
勇敢光辉的哈奴曼,
个子好像是一座大山,
他在地上摔自己的尾巴,
发出了吼声巨大震天。
罗刹们听见了吼声,都吓得胆战心惊。当罗刹的各种可怕的兵器从四面八方向他进攻时,哈奴曼大显神通:
他一下子跳上了支提殿,
高得像须弥山顶一样。
这个无敌的哈奴曼,
破坏了那幢支提殿;
他浑身发出了光辉,
好像是波哩耶特罗山。
他发出了巨大的吼声,
听起来震耳欲聋;
飞鸟从天空里掉下来,
他的语音又响在空中。
这个身躯大力量大的猴子,
就从这座宫殿上面,
用力拔出来了一根柱子,
他把柱子使劲地挥舞……
他拔起一棵大娑罗树,
用力把它投到空中。
他抄出一根门闩,
迅猛地向敌人投去。
罗刹的脑袋没有了。
双臂和膝盖也都不见,
也看不到他的弓和车子,
还有马匹和那些箭。
这个猴子行动迅捷,
他引得那些箭都落了空,
引得那些车子白白冲撞,
他奔走在洁净的太空中。
他伸手抓起了一座山峰,
连同小鹿、猛兽和树木。
这猴中魁首哈奴曼,
为了杀死罗刹把山投出。
从他(哈奴曼)眼睛里,
射出了条条火光;
火光要焚毁罗刹,
连同兵卒和车辆。
在你们大家的眼前,
我从摩亨陀罗山顶跳上天,
我专心一致地
想跳到这一片大海的南岸。
哈奴曼和魔女斗争时,魔女要吃哈奴曼:
我(哈奴曼)立刻把身躯涨大,
比他们的嘴要大得多。
她(魔女)大大地张开了???,
准备把我一下子吞掉;
她不了解我的情况,
我的变化她不知道。
在一瞬间的功夫,
我缩小了巨大的身躯;
我掏出了她的心,
一下子向天空跳去。
哈奴曼在战场上,
像愤怒的死神,
他能夺走人们的生命,
罗刹看着他四散逃窜。
从史诗中的描写看,神猴哈奴曼很像猴行者,特别是《西游记》里的孙悟空。但《罗摩衍那》两千年来没有中译本,藏译本出现也较晚,虽然在三国时代,康僧会译的《六度集经》中的《国王本生》描写海龙盗走王妃,深居龙宫。国王与猕猴约盟,猴王率众为国王夺回王妃,国王发箭射死龙王,与王妃团聚。这与《罗摩衍那》中哈奴曼为罗摩寻找王妃相似,但并无哈奴曼和罗摩之名。
北魏时代所译《杂宝藏经》的十奢王故事中有罗曼罗摩太子之名,但故事与《罗摩衍那》完全不同,内容都是孝顺和睦,没有争斗,看不出神猴的威力和神通。这里的罗摩不像《罗摩衍那》中的罗摩。
《贤愚经·顶生王品》里描写顶生王在降服四天下,最后上三十三天忉利天宫,吹贝扣弓,开千二百门,与帝释天并坐,共享天乐。阿修罗与帝释天战,顶生王助帝释天得胜,顶生王心生独占忉利天宫之念,即自堕而死。有人说这就是孙悟空闹天宫的来源,实属牵强附会。
在印度、中亚、西域和敦煌壁画中,确有许多描写猕猴的故事和有灵性的猕猴的形象,但还没有发现过表现哈奴曼或罗摩的画面,因此,说猴行者来源于史诗《罗摩衍那》中的神猴哈奴曼,还没有可靠依据。
除上述两派说法之外,还有混血猴说、佛典来源说等,都不无一定道理,但任何关于猴行者形象的一源说,或者多源混血说,都没有很强的说服力。猴行者悟空,与民族神话中的无支祁有密切关系。但猴行者是佛教的产物,与佛教文化没有关系是不可能的,何况佛教文化对我国的哲学、文学、艺术、美学等各方面的影响既深且广。因此,我认为,猴行者的形象,是以淮水神猿为主体,又受到佛教经典和艺术中所描写的猕猴故事的影响,融合创造而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混血猴,但取经图中猴行者和《西游记》中孙悟空表现的机智、勇敢、正直、忠诚、不畏强暴、随机应变等精神和朴实、憨厚的品格,都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因此它的艺术生命力,在千百年后仍然光彩照人。
玄奘取经图看来不是独立画面,而是穿插在观音变或普贤变中的插曲,但它却充分表现了玄奘与观音菩萨密不可分的特殊关系。
玄奘在蜀时,曾得《般若心经》真传,经里赞颂观世音菩萨救苦救难德行,“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因此,玄奘一遇苦难便默念观音菩萨和《般若心经》。
玄奘与胡人自瓜州偷渡葫芦河,过玉门关后,露宿戈壁,至深夜“胡人抓刀而起,徐向法师,未到十步许又回,不知何意,疑有异心,即起诵经念观音菩萨”。
进入莫贺延碛以后,八百里大戈壁,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唯见人骨为路标。“至沙河间,逢诸恶鬼,奇状异类,绕人前后”,玄奘四顾无人,便一心念观音菩萨,诵《般若心经》。唐代除《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之外,还有《大唐新语》、《独异志》等书,多有玄奘西游取经、受观音菩萨保护的记载。藏经洞出土文献P.2704《赞梵本多心经》说:“此是三藏当离东土,欲往西天……朝遇豺狼,夜逢恶鬼,或即口中焰出,或乃头上烟生,有时笑是前头,或即咏哦后面,跳踉自在,变化多端。一行行发似朱砂,一队队身如蓝靛。三藏睹之而莫测,一心念此经。闻题目而罗刹归降,诵真言而鬼神自退。赞云:‘般若题名观自在,圣力威神无比对,危难之心意念时,龙鬼妖精寻自退……当时三藏凭经力,取得如来圣歌归。’”
S.2464《唐梵番飞对字音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序中,对观音菩萨化身传授梵本《多心经》,说得极为详尽生动:“梵本般若多心经者,唐三藏之所译也,三藏志游天竺,路次益州,宿空惠寺道路,内遇一僧有病,询问行止,因话所之,乃难法师曰:‘为法忘